今日新闻:提到傀儡,相信大家想到的一般都是精致可爱的小人偶。
但你知道吗,在从前它可是个高大威武的猛男战神!
它如何演变成今天的形式?艺术家们又是如何通过傀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提线木偶的秘密吧~
NO.1 傀儡竟是“猛男陪葬”?
我们今天看到的傀儡通常精致可爱,但傀儡的“前世”居然是身高近两米的“猛男陪葬品”!
不仅面部雕刻细致,四肢关节还能活动,可站立,也可跪坐。
古人崇信“事死如生”的墓葬观念,即便在死后,生活配置也要和生前一样。
因此他们会制作很多种类的陪葬俑和陪葬傀儡,这些傀儡就是墓主生前的臣子或家仆。
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身高两米的奇特人偶呢?
这就要从“傀儡”这两个字说起了。
“傀儡”也写作“魁壘”,是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知伯的臣子酅魁壘的名字。
酅魁壘当时的官职是车右,就是在马车上坐在主人右边的人,他的主要职责是近身保护家主的生命安全,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贴身保镖。
这样的职位无疑需要威猛之士才能担任。
酅魁壘也人如其名,身形高大,在男性平均身高只有一米六的年代,他的身高接近两米。
而且他体魄强健,快跑能赶得上奔马,臂力能拉满八石的驽弓,如同家主身前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他不仅作战英勇,而且忠心不二,据说他作战失利,被郑国俘虏,郑国以优厚的条件和官职诱他归顺,他不肯,最后身死就义。
在战争频发、人才资源争夺白恶化的年代,哪一位君主不希望身边有这样一位勇猛忠诚的不二之臣呢?
于是这样的的愿望,被公卿贵族们延续到了死后。因此在陪葬的诸多物品中,出现了随葬魁壘。
那么随葬魁壘又是怎么发展为后世的娱乐项目:傀儡戏的呢?
NO.2 深入日常的傀儡戏?
傀儡戏自汉末时兴起,在那时是“丧家之乐”,即在葬礼上告慰亡灵的乐曲。
到了唐宋,傀儡戏流行成风,不仅皇室在宫廷宴会和庆典上表演傀儡戏,老百姓也喜欢用傀儡戏自娱自乐。
在中国,傀儡戏历史最悠久、种类最多,且表演形式最丰富多样的当属闽南地区。
在泉州,傀儡戏的戏班有三种,分别是:四美班、农家班和宫庙班。
这三种戏班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