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晚间,同仁堂发布了2019年年度报告,称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2.77亿元,同比下降6.56%;实现扣非前后净利润分别为9.85亿元和9.2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3.12%和7.74%。
从历年财报来看,这是同仁堂十年来首次出现营利下滑,2009年至2017年,公司营收基本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2018年为142.09亿元,同比增长6.23%。而净利润方面,上一次下跌还是在14年前的2006年,同仁堂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减少48.07%。
子公司产能不足公司净利增速放缓
中新经纬记者梳理财报发现,近年来,同仁堂的业绩已放缓,2016年-2018年,公司的扣非后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85%、9.75%和0.22%,直至2019年出现负增长。
财报显示,同仁堂以生产和销售传统中成药为主业,常年生产的中成药超过400个品规,覆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类别,拥有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大活络丸等代表产品。
同仁堂2019年财报来源:公司公告
具体到产品类,同仁堂2019年的收入主要来自四大类产品:心脑血管类、补益类、清热类和妇科类。值得注意的是,心脑血管类和补益类产品作为该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这两类的毛利率分别下滑了2.24%和2.14%。事实上,除了妇科类产品,同仁堂的其他类产品的毛利率全部出现了下滑。
同仁堂表示,报告期内,面对产能倒移、环保限产的压力,虽然产品销售受到一定程度制约,但母公司运行情况总体基本保持稳定,子公司同仁堂科技工业布局持续调整,产能不足、产值下降对其年度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上述同仁堂科技曾于3月30日发布2019年年度业绩,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实现收入44.7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减少11.53%;毛利20.54亿元,同比减少15.38%;公司股东应占盈利4.18亿元,同比减少38.38%。
同仁堂科技表示,2019年是公司新旧产能交替的重要过渡期。自一季度开始,公司即面临多系列产品生产供应不足的状况,原有的亦庄分厂、刘家窑分厂的丸剂、液体制剂等多条生产线需要进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再认证,而两家新建生产基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的同仁堂科技唐山及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的大兴分厂虽然分别于2019年4月及7月顺利通过GMP认证,但由于新旧生产基地之间产品转移、生产衔接及新生产线的调试运行需要时间等影响,两家新建生产基地于2019年下半年才开始陆续投入生产,产能尚未得到有效释放。
因此,报告期内同仁堂科技整体产品生产受限,导致2019年度中成药生产总量较上年同期下降约20%以上,特别是丸剂、液体制剂等剂型产品的生产进度受到较大影响,直接导致六味地黄丸系列、金匮肾气丸系列等主导品种产量下降,整体收入、利润亦随之下降。
同时,原材料采购成本、能耗成本持续增长,加之大兴分厂及同仁堂科技唐山的投运,工业运营成本不断加大,单位制造费用上升,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亦相应增加,均导致集团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
对此中金公司认为,从发展趋势来看,同仁堂产能存在瓶颈,使得公司主要产品2019年面临收入下降的压力。2019年,公司中成药生产总量同比下降20%以上,特别是丸剂、液体制剂等剂型产品的生产进度受到较大影响。
“蜂蜜门”事件拖累公司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同仁堂子公司同仁堂国药在3月25日发布的年报显示,2019年公司实现收入14.33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3.06亿元,同比也减少5.4%;毛利10.13亿港元,折合人民币9.24亿元,同比减少6.1%。
财报指出,2019年上半年,同仁堂国药在香港市场收入实现21.5%的增幅,但自6月中起,零售业务出现断崖式下跌,批发业务也受打击,导致下半年营收大幅下滑。
对于中国内地市场2019年收入仅为3.0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77亿元,同比下跌18.7%。同仁堂国药称,由于“蜂蜜事件”对同仁堂品牌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母集团于本年专注提升内部管理及全面开展质量管理风险自查整改,放缓向集团采购自有产品。由于母集团工业布局调整,转移新生产基地出现短暂的新旧生产基地生产衔接问题,令同仁堂产品出口供应暂时短缺。
2018年12月15日,江苏电视台《零距离》播出盐城金蜂公司“回收过期蜂蜜、更改包装标签”的报道,次日,同仁堂蜂业公开道歉。2019年2月,同仁堂股份公布“蜂蜜事件”处理结果:罚款罚款1408万余元、问责多名高管。
同仁堂国药在财报中称,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后,预期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业务将大受影响,并有机会影响2020年上半年的财务表现,管理层已采取相应行动,尽量减低不利影响。
二级市场方面,截止4月3日收盘,同仁堂及旗下公司股价大部分出现下跌走势,截至收盘,同仁堂报收24.78元/股,跌幅0.48%;同仁堂国药报收10.74港元/股,跌幅0.56%;同仁堂科技报收6.07港元/股,涨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