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独角兽”名义闪电上市的该公司,二季度毛利率、营业利润和净利润率均在下降,且利润指标5年来最低
寒意初显的深夜,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工业富联,601138.SH)郑州科技园区的食堂仍然人满为患,密密麻麻的长龙正等待着“宵夜”。他们显然不是为了消遣——每年九月苹果新品发布的日子,从来都是最忙碌的加班期。
为了“果粉”翘首以盼的iPhone XR,拥有25万员工的郑州园区为此腾出了27条产线,每条生产线每小时生产590台手机,每天生产的时长为19个小时。
作为富士康最重要的IDPBG事业群(数位产品)基地,这里的工人每月领取四五千元收入,并享有公司提供的工房和餐补。当然,他们也需要负责苹果公司全球一半以上iPhone手机的生产制造。而被誉为“有史最贵”的新品,恰是从这里通过航空港运往世界。
连轴加班还将继续。苹果公司(AAPL.O)日前在发布会上表示,iPhone XR需要等到10月19日才能预购,并于28号上市发货。
尽管面对全球多个地区经济不景,市场人士一直对该款产品的销量存疑,但《投资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iPhone XR确定存在产能不足问题。特别因铝制边框掉色而导致iPhone XR后盖缺货,这也直接引发销售日期延后。
而来自韩国的媒体的报道却存在另外一种说法:“iPhone XR产能不高是因为JDI的LCD刘海屏问题。”
其实任何一种说法都不重要,毕竟谁也已无法改变工业富联员工为“果粉”日夜拼命的场景,但从某个层面这也暴露出工业富联长期面对的问题: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一词被郭台铭一再提及并成为IPO时的“护身内甲”,但“苹果依赖症”仍令“代工工厂”的帽子牢固异常;另一方面,早在2011年即提出的“百万机器人计划”,始终无法缓解工业富联每条生产线高达1200名的员工配置。
作为苹果树下乘凉的最大受益者,工业富联的转型科技之路依旧漫长。更糟糕的是,此前享受“闪电特权”36天过会的该公司,上市后仅录得3个涨停板,眼下却面临着股价随时破发的尴尬境遇。
截至2018年9月25日,上市114天的工业富联以14.43元/股的收盘价,较其6月13日上市第4个交易日后创下的高点下挫45.26%,相比于之前5193亿元市值的峰值,2346亿元已不翼而飞。同时请注意,其目前的股价较发行价仅高出0.66元。
市值仍然虚高一成?
工业富联上市多少天破发?
投资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度,早已超越工业富联与海康威视(002415.SZ)争夺“科技第一股”的悬念。事实上,即便连番下挫,前者市值依旧领先近200亿元。
这恐怕是远在台湾的郭台铭不想得到的结果。更麻烦的是,市值破万亿美元的苹果公司携破万元人民币的“中秋礼物”如期亮相,亦未能给郭带来些许暖意。要知道,自去年同期iPhone X上市以来,郭氏制造帝国核心——工业富联控股股东鸿海精密(2317.TW)的股价始终处于下跌通道。
截至2018年9月25日,鸿海精密股价今年以来下跌幅度已达20.06%,其当日76.1新台币/股的收盘价较52周峰值已下挫34%,较谷值也仅高出1.3新台币/股。
该公司2018年二季报显示,当季实现营收约为2414.8亿元,同比增长17.03%;净利润为39.1亿元,同比下降2.18%。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和净利润率分别降至5.9%、1.92%和1.62%。利润指标在不及分析师预期的同时,更是创下5年来新低。
这就是“高科技公司”的真实底色吗?
近日018全球十大科技公司排行榜中,鸿海精密以唯一一家有着制造业基因的“独角兽”身份位列第9名。不过,随着全球科技公司估值泡沫萎缩,该公司制造业基因的反作用也在显露,并以20.48%的年内股价跌幅成为十大科技公司中市值缩水幅度最大的一间公司。
而鸿海精密子公司工业富联的估值更加令人诟病。
无论是“独角兽”、“工业互联网”,还是“科技第一股”,诸多标签傍身的工业富联登陆A股之初即享受着高估值的礼遇。273亿元的募资计划以及5000—6000亿元的估值,甚至高出控股股东鸿海精密市值逾4成。
要知道,虽然郭台铭将鸿海精密旗下近60家公司组装成工业富联,但备受外界关注的苹果手机整机组装业务却不在其中,其结果是——后者营收规模仅为郭氏制造王国整体营收的35%。但工业富联目前2861亿元的市值已略低于鸿海精密市值77亿元。
来自香港投行的观点认为,“工业富联大股东鸿海精密的市盈率仅为10倍左右,因此前者在A股可能面临一定的抛售压力。同时,该公司的买入机会应该是其市盈率下滑至15倍左右。截至9月25日,该公司动态市盈率为26.1倍,静态市盈率为17.91倍。而从预测其2018年每股收益为0.88元来测算,13.2元/股附近才是合理的入场点。”
也就是说,根据香港投行的结论,已一路走低的工业富联的市值,可能还存在一成的缩水空间。
“高科技”代工厂的命运
当“独角兽”的高估值光环渐渐褪去,业绩就成为支撑上市公司市值的唯一因素。
显然,工业富联的业绩未能符合投资者的预期。
该公司2018半年报数据显示,实现营收1589.94亿元,同比增长16.29%;实现归母净利润 54.44亿元,同比增长仅2.24%,净利润率更是只有3.42%。
不仅如此,该公司2015年至2017年的净利润率分别为5.26%、5.27%和4.48%。同期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10.50%、10.65%和10.14%。
不断走低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当然和制造主业属性不无关系。
半年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工业富联通讯网络设备实现营收920.17亿元,同比增长28%;云服务设备实现营收663.05亿元,同比增长21%。但受制于全球通信设备市场逐渐萎缩,以及5G红利最早于2019年下半年才能释放等因素影响,工业富联增收不增利的局面短期内仍难以改变。
更凸显工业富联仍为一家“代工工厂”的,是其研发投入占营收比。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该公司研发投入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75%,2.01%,2.24%。尽管该数据呈上升趋势,尽管营收体量庞大,但对工业富联来说,如此投入仍不足以体现“高科技”特质且助其快速转型。
更何况,该公司最多不足80亿元的年度研发投入,难以与动辄逾百亿美元研发投入的华为、苹果公司等真正科技巨头相提并论。最新消息显示,为了在AI芯片上完成布局,华为每年仅此单项投入的研发费用,即达到10亿美元。
工业互联当然也有自己的拳头,诸如拥有相当高毛利表现的精密工具和机器人板块。问题是,其仅贡献不足1%的营收,且相关产品的产能产量也开始呈下滑趋势。
同时,在2018年上半年,工业富联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已回落至2%。
10月8日即将年满68岁的郭台铭,目前仍坚持着“7点就到办公室,每天平均工作15小时”的富士康加班常态。日前其更再次低调现身马云创办的云栖大会。不过,54岁的马云已功成身退,而郭氏制造业帝国仍在进行着“工业互联网”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