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5月份开始曝出上市计划的海底捞国际控股(下称海底捞,证券代码:06862.HK),历经四个月时间,终于9月26日在港交所完成挂牌仪式。被称作是港股市场史上最贵的新股,海底捞首日开盘股价涨5.62%,盘中市值一度突破千亿港元,最终收盘17.84港元,涨0.22%。
1994年从四川简阳小县城走出的海底捞,如今跃升为中式最大的连锁餐饮。伴随着这次上市,海底捞加快国际化扩张进程。而在此之前,海底捞在国际化扩张中,已经带旺了当地的中式火锅市场。
在首发上市仪式现场,海底捞首席战略官周兆呈在接受第一财经等采访时表示,公司首发募集到的六成资金用于门店扩张,公司今年计划开店180家至220家,当中将在海外市场开设15家至22家门店,海外市场将是公司未来重点投入的市场。
国际市场中的“火锅玩家”
回顾海底捞的国际化扩张之路,最早得追溯至2012年。历年来,中式餐饮在东亚及东南亚以及其他华人人口众多的国家及地区的市场份额较大。彼时,海底捞的首家门店设在了新加坡。新加波目前也成为了海底捞在境外门店最多的地区。之后,公司逐步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扩张。
截至2018年6月30日,海底捞于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的门店扩增至25家餐厅,占公司总收益的7.5%。截至2018年6月30日,海底捞全球餐厅数量达到341间。对比中国内地市场,海底捞的国际市场份额难以望其项背。有意思的是,海底捞的国际化之路,带旺了当地的中式火锅市场发展。
王明来韩国已经十年,作为在韩国工作的中国职场人,他是远近闻名的火锅“发烧友”。
对于王明来说,近十年以来,在韩国吃到正宗的中式火锅,从“天方夜谭”逐渐成为“触手可及”,这背后也见证了中式火锅在一个国家,从陌生到扎根的完整国际化进程。根据韩国餐饮业联合会首尔市分会提供的数据,在首尔市区“中餐厅”类别中,共有近150家店铺销售中式火锅,相较于2013年统计时的16家,增长了近10倍之多。
公开资料显示,海底捞已经在韩国开办了六家门店。对比其他中式火锅,海底捞虽不是最早进军当地市场的火锅品牌,但俨然成为了当地强劲的竞争对手。
一位在韩国运营中式火锅店的华侨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坦白说,对于所有在韩的中式火锅店来讲,海底捞是我们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竞争对手。”
“在中式火锅成为韩国餐饮市场的”爆款“的背后,海底捞的国际化则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海底捞虽然不是第一个将中式火锅带到韩国的餐饮企业,但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个玩家。”韩国高丽大学政经学院李国宪教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而他也是将海底捞在韩国的发展模式,归类为“海底捞模式”。
国际化扩张策略
中式餐饮海外扩张成功的,目前来看其实案例并不多。“早年的中式餐饮的发展,一般由在海外的华人带动,作为华人在当地谋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今中式餐饮的发展,由一些连锁品牌在驱动。对于在海外扩张的中式品牌来说,口味、体验、文化,都是挑战。”周兆呈表示。
回到海底捞自身的国际化扩张策略,也值得一些中式餐饮品牌借鉴。
曾在韩国海底捞门店的在韩华人小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方面,海底捞各门店的管理均由韩国地区总部进行统一管理,并以统一标准提供服务;与此同时,韩国海底捞的绝大多数员工来源于本地,甚至有许多韩国人在此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海底捞进行个性化、本地化的服务。
周兆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海底捞在海外开设门店的过程中,口味也会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地人的消费习惯。
上述韩国华侨则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鉴于早期赴韩的华人多来自东北地区,中式火锅在韩国的发展起步较晚,此前也多为华人在聚居区内部开办小型的餐厅,对于管理方面没有很多经验,相比于口味,更多人还是在吃的是热闹的‘氛围’,管理上也更加接近于‘小作坊’式管理,此后在海底捞等品牌的进入,这些品牌对于服务、管理上的经验,以及中韩交流的增长所导致韩国本土公司的进入,客观上为中式火锅在韩国的流行,打造了有利的环境,也为许多开办中式火锅店的在韩华人上了一节课。”
在李国宪的眼中,海底捞的直营式店铺管理有利于自身的国际化扩张,“现如今韩国的餐饮行业中,近六成的规模来自加盟管理,虽然这对于初期扩张非常有效,但是在发展一定阶段以后,对于服务、供应链管理、以及加盟商关系,都提出了非常高的挑战,在韩国国内也多次引发社会问题;可以说,正是海底捞的高标准、统一化的‘海底捞模式’,成为了海底捞能够成功的根本秘籍,甚至引发韩国国内学习海底捞的热潮。”
在海底捞的成长过程中,自身供应链的成功打造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
周兆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海底捞海外的供应俩目前依赖当地的企业,但随着规模扩大,未来也会在海外市场建立自己的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