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来源于城市信用合作社,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产物,伴随中国经济发展不断成长。作为城商行队伍中重要的一员,北京银行见证了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城商行发展的样本。
1996年1月8日,北京银行(原北京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成立。
在成立之初,北京银行依靠体制机制化解历史遗留不良资产,将一个松散的联盟改造成一级法人治理机制;此后,在探索公司治理的道路上,北京银行经过“更名、引资、改制、上市”,成为首批登陆资本市场的城商行。
作为金融市场的后来者,发展特色业务、细分市场成为各家城商行的必然选择。北京银行立足北京,在科技金融、文创金融的差异化道路上突围。
北京银行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为市场定位,累计为首都经济建设投入资金近10万亿,为超过12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提供信贷资金超过2万亿。
组建改制
1995年全国第一家城商行成立至今,城商行已经历经23年。回望这一群体伴随改革而生,并随着改革壮大成长。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更提出,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试办城市合作银行。
1995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城市合作银行领导小组,推动城信社向城商行改制的工作。在城市合作银行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城商行组建工作以“先试点、后分批”的方式稳步推进。
同年3月,领导小组召开组建城市合作银行试点城市座谈会,部署了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石家庄5个试点城市的城市合作银行组建工作,此后又将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16个试点城市,并在当年9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自1995年起在35个大中城市进行第一批组建工作。
事实上,城商行成立之初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管理体制和经营业绩良莠不齐。加上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城商行初期举步维艰。作为首批5家试点银行之一,北京银行的前身、北京城市合作银行面临着同样的行业困境。
1996年,在90家信用社基础上组建的北京城市合作银行成立,但90家信用社合并不是“强强联合”。
一位北京银行的资深员工向记者回忆,90家城市信用社,经营管理参差不齐,基础薄弱、风控机制差,而且自成体系,各自为政。此外,合并组建之初,自成体系的原大小信用社存在“突击放款、突击花钱、突击进人”等问题。
如何将一个松散的联盟改造成一级法人治理机制?彼时,参与组建北京城市合作银行的首任党组书记、行长闫冰竹力推机制变革,按照一级法人治理的要求,对各个信用社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抓住完善制度、健全组织、强化管理“三个保障”,把牢人员进口和资金出口“两个关口”,实现了平稳过渡。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原中关村城市信用社严重违法账外经营案件爆发,金额高达239亿元,造成实际损失67亿元,而当时北京银行的资本金仅10亿元。
“当时闫冰竹行长宣布,自我消化,负重前行,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上述北京银行员工回忆,1997年至2008年,在没有政府注资和资产剥离的情况下,北京银行凭借体制机制的完善,逐步增强自身“体质”,实现稳健发展,依靠自身创造并积累的税后利润,彻底化解核销了67亿不良资产,维护了首都金融安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截至2018年6月末,北京银行表内外总资产达到3.22万亿元,成立22年增长160倍;净资产1839亿元,成立22年增长180倍;资产总额2.4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7%;半年实现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增长6.60%;贷款总额增长12.8%,存款增长9.4%;成本收入比21.73%,半年实现人均创利82万元,各项经营指标继续保持同业优秀水平。
探索现代公司治理
经历原中关村城市信用社案件带来的教训,北京银行开始探索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框架,力图摆脱原城信社粗放式经营和管理的模式。
在风控上,北京银行“用无情的电脑代替有情的人脑”。2000年,北京银行建立起国内银行业第一家全行性的会计核算中心,把分散在各支行的会计核算业务统一集中起来,实现了全行经营“一本账”,做到了流程全覆盖、风险无死角,抓牢了金融风险的关键点。
北京银行内部探索风险管理模式时,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随着中国加入WTO,银行业须在5年过渡期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这一时期,国内银行业拉开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序幕,而北京银行也顺应了这股浪潮。
2003年,时任北京市相关领导对北京银行作出了“更名、引资、改制、上市”的重要指示,为北京银行指出了“市场化、股权结构多元化、区域化、资本化、国际化”的方向。2004年,北京银行成功实现更名。
2005年,北京银行引入国际知名的荷兰ING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作为境外投资者,ING出资17.8亿元入股北京银行,该合作也标志着北京银行从本土迈向国际化。
ING集团的“引进来”为北京银行带来了国际先进的理念、提升了经营管理水平,也完善了北京银行法人治理机构。比如,通过与ING的合作,北京银行做了多项新型尝试:首家推出“直销银行”;首家引入社区银行模式;首家实施风险压力测试等。
在“引资、改制、引智”后,2007年,北京银行启动发行上市工程,募集资金150亿元,成为首批登陆资本市场的三家城商行之一。自此,长达9年的空白后,A股中才再次出现城商行新的身影。
深耕特色业务
作为金融市场的后来者且是一家中小银行,发展特色业务、细分市场成为北京银行的选择。
在成立之初,北京银行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发展定位,从同业不愿进入的领域入手,用差异定位打开了市场空间、用特色服务构筑起竞争优势。
在进一步探索中,北京银行将中小企业中的科技、文化领域列为重中之重。其中,在科技金融领域,北京银行致力于打造中国“硅谷银行”,在行业内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家成立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命名的支行;第一家设立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部;第一家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设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第一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支行。同时,该行不断围绕科技小微企业需求进行产品研发,相继创新推出“智权贷”、“信用贷”、“软件贷”等特色产品。
2014年,北京银行与中关村管委会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称,未来3年内向中关村示范区提供意向性授信800亿元,并携手中关村科技租赁公司发布银租通产品。
同时,与北京市科委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称,未来4年为北京市科技企业提供1000亿元意向性授信;与车库咖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创业贷”,满足首次融资难的创业企业融资需求。
2018年6月,北京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再度发力,成立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并在行业内率先发布支持前沿技术企业的金融服务方案,推出专属产品“前沿科技贷”,全力支持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据北京银行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截至2018年3月末,北京银行科技信贷余额达1277亿元,3年内年均增幅30%,累计为2300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4000亿元。服务于北京市89%创业板上市企业、82%中小板上市企业、53%“新三板”挂牌企业。
与此同时,北京银行也是国内率先涉足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机构。参与文化部“部行合作”,推动投融资服务平台与“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建设,以及“文化金融创新试点”工作,成立了全国首家文创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并打造了一批文化创意专营支行。
同时,相继与北京市文资办、市文化局、市广电局、首都文化产业协会等部门搭建合作平台,并通过政府补贴资金匹配,支持更多文创企业发展。
随着“文化IP”概念的兴起,2017年10月,北京银行创新设立文创金融事业总部、文创专营支行,正式发布IP产业链文化金融服务方案。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末,北京银行文化金融贷款余额64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2000余亿元,支持5000余户文创企业实现长足发展。
助力双创企业跨越发展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开展投贷联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深耕小微金融领域的银行,北京银行位列2016年4月人民银行、科技部和银监会公布首批十家投贷联动试点银行名单中,成为全国首批、首都唯一试点法人银行。
如何探索出投贷联动的创新之路,使得更多的创业创新型小微企业实现跨越发展?
北京银行相关人士透露,在组织架构上,北京银行在总行层面设立投贷联动中心,牵头推动全行投贷联动试点工作。北京银行通过认股权贷款、股权直投等业务模式,推动投贷联动试点。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小微企业贷款都因为单笔金额小、操作成本和风险高,而被认为不赚钱、商业上难以持续。如何破解小微企业的高风险?
“坚持‘贷’主‘投’辅,‘投’、‘贷’独立的决策原则,严格落实‘投’不是‘贷’的增信措施,‘贷’不是‘投’的结果,切实做好风险隔离。”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北京银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末,北京银行投贷联动业务累计落地386笔、76.2亿元,同比增加240笔、56.5亿元,同比增长164%、287%,为科创小微企业引入股权投资近10亿元,科创属性客户占比80%,涵盖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药物、虚拟现实、基因测序、集成电路等新兴领域客户。
在产品研发体系上,北京银行已经形成了涵盖科技企业创业、成长、成熟、腾飞等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表内外50余种产品的“小巨人”产品体系。
在体制上,北京银行形成多层级的专营机构。据悉,目前全行设立47家特色支行,覆盖了2/3的分行级经营单位及1/5的支行级经营单位。在中关村成立银行业首家创客中心——中关村小巨人创客中心,实现“投贷孵”一体化服务,目前会员1.5万家,被科技部认定为“众创空间”。
“如今在北京,每4家中小微企业中,就有1家是北京银行的客户。”上述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