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界一片“看不懂”的惊呼声中,新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光控股”)7.1亿元的短期融资券,昨天以7.5%的利率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今天(8月31日)起计息。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深陷“大公评级受处”舆论旋涡当中的新光控股,自2017年发行3笔短融之后,已有一年多未再行发债,目前隐含评级CC。
公开信息显示,18新光CP001发行人新光控股,拟发行5亿元,实际发行7.1亿元,期限1年,评级A-1/AA+,债券有交叉违约和控制权变更投资者保护条款。
有专业人士表示,以目前新光控股这样的状况,实现了短融成功发行,大概率是发行人自己找到投资人。有知情人士透露,一家东北的城商行系新光控股的短融投资人之一。
“目前看新光控股9月份债券的本息兑付压力可以得到缓解,但是10月份以及以后呢?压力一波一波涌来,一直还在。”上述专业人士表示,这次发行成功不代表后顾无忧,还是要看持续的资金滚动配比的情况。
信息显示,新光控股目前债券总余额120.42亿元,共计11只债券。除了11新光债将于11月23日到期外,发行规模均为20亿元的15新光01和15新光02,将分别于今年9月25日以及10月22日进入回售。
此外,新光控股旗下还有17新光控股CP001、17新光控股CP002两期共20亿元的短融分别将在9月和10月到期,待回售的债券除了15新光01、15新光02,还有16新光债。
有券商固收部主管认为,新光控股此次发行票面利率是7.5%,那么实际上其综合成本仅仅是7.5%的可能性不大,是不是有除了债券投资之外的其他的协议不得而知,如果确实存在其他协议,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违债券投资公平公正原则。
“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代表着市场化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大家都觉得可能不行,但是当投资机构愿意付出比较高的收益率的时候,就有可能成功。”上述券商固收部主管表示。
新光控股此次发行的短融的评级即为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评级”)在2018年3月上调的结果:AA+稳定。新光控股也因此饱受市场争议。
2018年8月17日,证监会和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同时给大公评级开出罚单,因其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故给予其严重警告处分,责令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公开信息显示,新光控股作为大公评级“买卖评级”的涉事企业之一,与大公评级签订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委托服务协议,合同协议金额均为970万元,约定每年需支付一定数量的企业信用管理报告费用,并很快就支付了费用。
2018年3月,大公评级上调了新光控股的主体信誉等级以及部分债项信誉等级,其主体评级即由AA稳定调整至AA+稳定。有信源称新光控股付费两个工作日后评级即得到了上调,但此说法未经有关方面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