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投入研发是“王道”。
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日前公布2018年中期业绩。财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复星医药营业收入人民币118.59亿元,同比增长41.97%;研发投入11.88亿元,同比增长89.82%。
其中,药品制造与研发和海外业务均快速增长,药品制造与研发业务营收89.56亿元,同比增长55.06%;在海外国家或地区实现营业收入30.3亿元,同比增长106.29%。
上半年,复星医药利润总额20.3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2亿元。
加大研发投入
据复星医药方面称,复星医药已在中国、美国、印度等地建立了国际化研发团队,形成全球联动的研发体系;并通过多元化合作方式,衔接全球前沿创新技术,推动前沿产品的全球开发和转化落地。
2018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11.88亿元;核心制药业务研发投入10.64亿元,同比增长100.90%。
据财报,复星医药当前“处于研发集中投入期,多个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创新药、生物类似药及小分子创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仿制药及一致性评价进一步提速,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共计人民币7亿元,同比增长53.69%;同时,复星医药通过设立创新孵化平台等多种方式推动创新研发,复星领智等创新孵化平台于报告期内投入运营。”
据悉,上半年,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施力达?)、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启程?)、阿法骨化醇片(立庆?)三个产品已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其他研发投入包括,复星医药通过组建合资公司等方式引进新技术,设立的复星凯特、直观复星等联合营企业尚处于前期投入阶段;参股投资的微医等其他早期项目仍有经营亏损,受上述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联合营企业收益较 2017 年同期减少人民币4662.02万元,同比下降6.18%。此外,为拓展海外研发、注册和销售业务,复星医药成立了美国及欧洲子公司,目前均处于前期投入阶段。
2018年上半年,细胞免疫治疗产业平台复星凯特的首个产品FKC876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注册审评受理。
2017年,中国医药百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以10.2%的增速突破了7500亿元。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统计和分析,2017年百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仍以化学制剂和中成药制造为主,分别占比66.1%和22.7%;在研发方面,2017年百强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总投入31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升至4.2%,较上一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有有9家企业的研发占比大于10%,包括先声药业、正大天晴、江苏恒瑞、康美药业、浙江海正等企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各跨国药企2017年财报统计,2017年投入研发前三位为强生(105.54亿美元)、罗氏(104亿瑞士法郎)和默沙东(99.82亿美元);分别对应其收入为765亿美元、533亿瑞士法郎和401亿美元。国内百强企业的316亿元投入,约等于艾伯维(49.82亿美元)一家的投入。
创新药对于收入的拉动不言而喻,高额的研发投入意味着长远回报。国内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依旧任重道远。
海外布局效应
据公告,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较上年同期增加,主要系报告期内核心产品销售增长及新并购企业贡献所致,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领域、抗感染疾病治疗领域和抗肿瘤治疗领域的核心产品分别实现19.56%、53.34%和29.02%的同期增长,主要系于该集团于2017年并购的印度药企Gland Pharma核心产品肝素钠、万古霉素、卡泊芬净以及卡铂等产品的贡献。
目前复星医药有1000余人的海外营销队伍。
在非洲国家及地区,复星医药建立药品销售网络和上下游客户资源,借助Tridem Pharma在非洲法语区国家及地区的营销资源,进一步巩固了在非洲的竞争力,完善了国际营销平台。其中,青蒿素系列抗疟药产品得到非洲市场认可,注射用青蒿琥酯被列为重症疟疾治疗的首选用药。
继2017年完成对Gland Pharma收购后,复星医药表示,在法规市场的药品注册能力和国际化制造能力得以进一步强化。未来复星医药将持续推进药品制造业务的产业升级、进一步加速国际化进程,以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