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批试点整合的央企陆续完成阶段性重组任务后,中粮系重组才刚刚迎来最为关键的时刻。
近日,中粮地产公布了与大悦城的重组方案,中粮地产拟以发行股份方式向明毅公司(Vibrant Oak Limited)收购大悦城91.34亿股普通股,占大悦城已发行普通股总数的64.18%,占已发行普通股及可转换优先股合计已发行股份数的59.59%,涉及金额达147.56亿元。
中粮地产坦言,希望通过两个平台的整合,释放协同效应,令双方在周转、现金流、收益各方面都上一个台阶。
不过,资本市场在近期却并不配合,4月17日,停牌九个月之久的中粮地产复牌,遭遇的却是持续多日的股价下跌,甚至一度跌停。
地产业务整合大考
中粮地产与大悦城的重组势在必行,重组计划的细节也处处体现着中粮系整合地产业务的决心。
4月24日收盘时,大悦城的股价为1.21港元/股,总市值约为138.49亿元。若以64.18%的持股比例计算,明毅持有的大悦城91.34亿股对应的市值约为88.88亿元,这意味着,付出147.56亿元的中粮地产是以溢价收购。
不仅如此,为了推动重组的落地,中粮地产打算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24.26亿元资金。这笔资金会投入到大悦城中粮·置地广场项目及杭州大悦城-购物中心项目的建设之中去。
若募集配套资金未能实施或未能满足上述项目的总投资额,中粮地产还将利用自筹资金解决不足部分。不过,增发将带来原有股东股份的摊薄。中粮集团承诺,会将其从事商业物业投资和出租、物业开发的全部资产注入中粮地产和大悦城重组后的地产业务的平台。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若此次整合能够顺利完成,可以实现两者的资源互补,把集团所有支持倾尽在唯一一个地产平台上,发挥两者在行业经验和自身资源方面的协同作用,对同行奋起直追。
回顾中粮系地产业务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协同”是两个平台所缺乏的联系。此前因为同业竞争困扰,两个平台各自为营,发展也陷入“不温不火”的状态。
十余年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崛起,大多数房企呈现出激进的一面,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掠地。但这些年来,中粮地产和大悦城都鲜少出现在土地市场。受制于土地储备的不足,两个平台的规模和业绩都难以得到增长。
2011年,时任中粮集团董事长的宁高宁动了做大地产业务的心,并开始尝试着手将两个平台“捆绑”在一起,以求实现以“A+H”方式整体上市的目标。但这个计划受制于多方因素,最终不了了之。
中粮地产和大悦城的尴尬局面直到2015年才被打破,彼时正值国企改革拉起大幕,中海、五矿、信达等先后宣布进行资产重组,中粮集团也随之加入其中,并在2017年7月停牌筹划重组交易事项。
“把中粮地产快周转与大悦城的稳健增长结合起来,形成‘销售+自持’的双驱动,可以有效平滑企业业绩、抵抗行业周期以及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预期都是利好。”
海通证券研报显示,目前中粮地产融资成本在4.3%-8.5%,大悦城平均融资成本为4.28%。整合后,重组后中粮地产可以借助大悦城地产的港股平台打通境外融资渠道并获得金融机构授信,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此外,借助中粮地产和大悦城各自拿地优势,其土地获取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整合前中粮地产土地储备约944 万平方米,大悦城土地储备约438 万平方米,整合后总土储将达到约1382 万平方米。
“除了帮助规模的成长,两个上市公司的整合,还可以腾出一个上市公司的壳来供中粮系进行内部运作,有利于中粮系的资本市场工作。”柏文喜说。
中粮系整合最后关头
从2014年被国务院国资委选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央企之一以来,中粮系的整合之路已经走到了第四个年头,在地产板块进入最后关头的同时,中粮集团旗下其他几个重点业务板块也迎来了最关键的时刻。
2016年,接棒宁高宁的赵双连为中粮集团制定了“十三五”规划,在这个规划中,中粮集团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7500亿元,总资产6000亿元,利润总额150亿元,并决定以核心产品为主线加快整合,着手推进专业化公司深度整合进程。
围绕上述目标,接下来的几年里,中粮集团旗下各个业务板块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4月,中粮集团旗下中粮置地、中粮包装等14家公司已经完成混改,剩余的4家也将在年内完成。
按照赵双连的计划,通过加快资本和业务整合力度,未来中粮集团将形成粮油、食品、金融、地产四大业务板块,并争取在2020年前实现分板块整体上市。
一位业内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业务庞杂是大部分央企的通病,所以每一个业务板块的整合都相当于做一次“大手术”,“中粮集团的业务涉及粮油、金融、地产、乳业、科技等领域,要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形成四个主要业务板块并上市,这不是一个‘大手术’就能解决的问题。”
4月24日,中粮集团披露了旗下金融板块的重组进程。据公告,中原特钢计划通过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将中粮集团旗下的金控平台中粮资本的100%股权置入到上市公司中,注入资产的交易价格暂定为211.86亿元。
时间线拉回到一年前,2017年4月,准备冲击资本市场的中粮资本宣布公开挂牌,引入战略投资者。同年8月,首农集团、温氏投资等7名投资者携带49亿元资本进入中粮资本,同时,以相同单价从中粮集团手中合计接过13.7552%的股权,交易价格为20亿元。
引入投资者之后,中粮集团在中粮资本的占股由从前的100%降至64.51%,其他投资者的合计持股比例为35.49%。战略投资者的加入将中粮资本向资本市场推了一把,4月13日,中原特钢67.42%的股份被无偿划转至中粮集团。
仅仅11天后,中粮集团将中粮资本注入中原特钢平台,中粮资本成功完成曲线上市。 “足以见得,对于各个业务板块的整合和上市,中粮集团已经有了一套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将同类资产整合、引入外部投资者,再将这部分资产上市,整个流程一气呵成。”
而中粮集团近期密集整合动作不局限于地产板块和金融板块。4月23日,中粮集团还宣布拟将旗下生化能源、生物化学和桦力投资注入下属境外公司的持股平台“生化投资”,此次交易金额约为82.85亿元。
自2012年开始,中粮生化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尤其在2015年受国际油价下跌、国内外经济形势及产品产能过剩的影响,中粮生化亏损一度达到14.18亿元。2016年开始,中粮生化的业绩才出现好转,当年实现营收56.03亿元,净利润1.27亿元。
“中粮集团旗下一些业务的整合无非就是‘左手倒右手的腾挪’,但是不可否认,这样的腾挪非常见效。”前述业内人士分析称,注入中粮生化的三家子公司都具备不错的盈利能力,整合之后能够迅速拉升中粮生化的竞争力。
正如其所言,中粮集团近几年来的整合成果已经在其年报中得到初步体现,其年报显示,2017年,中粮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25亿,同比增长9%;实现利润总额118亿元,同比增长80%;资产总额达到538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