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亿以上的人,对拼多多,一直贬损多于褒奖,上市之前,质疑这样的公司怎能生存下来,上市之后,更不解这样的模式竟然还能“骗过”老外在美股上市!
针对拼多多的质疑和投诉之多,以至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得不出面约谈:8月2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监司牵头召开行政约谈会,要求拼多多平台经营者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入驻平台经营者及商品的管理和审核,积极配合各地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调查检查,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其实,笔者本来对拼多多这类“一阵风”的公司并不关注,但因其董事长黄峥在7月31日媒体沟通会上的一番言论,体现出的价值观太有问题,方才坐不住了,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
媒体沟通会上,黄峥被问的最多的是打假态度问题。他的回应竟然是:拼多多上出售的山寨产品其实是“蹭流量”的问题,这是整个行业的共性。“今天其实是把山寨问题和假货问题混在一起了,当舆论进一步提高的时候,把所有的商家问题都变成了假货问题。”
同时,他表示:“拼多多是否有能力解决行业问题,一边倒的压到拼多多身上,我们觉得对三岁的拼多多也是非常不公平的。”
看看,这是多么越描越黑的歪理邪说。
黄峥还拿自己的“恩师”段永平说事,“段永平原来有一家公司叫做步步高。但是还有一家步步高零售品牌,我也见过,很不错的人,很不错的企业,如果他把这个步步高做出来,肯定没有人觉得它是山寨的。”
确实是有一个步步高百货品牌,目前做的也挺大,但此步步高卖电子产品了吗,假如还有一个“尖尖高”来卖与步步高相似的产品,段永平会善罢甘休吗?
黄峥的回应,让人感觉就是在偷换概念,玩小聪明,打擦边球,这样的价值观与生产山寨产品的企业主们,倒是挺合拍的。
销售山寨产品、傍名牌的产品,是明令禁止的,而且这种做法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已不多见,最多在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小卖部里可以看到,一个多次被315晚会报道过的违规现象,在拼多多看来却仅仅是“蹭流量”的营销手段。所以说,拼多多哪里需要国家市场管理部门大动干戈约谈,各个县级的工商部门,就把它搞掉了。
山寨商品横行最猖獗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快30年过去了,拼多多却让这个现象死灰复燃了。才3岁的拼多多,已经成为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这家快速成长、体量庞大的公司已经有170万个商家入驻、平台上有数亿件商品,3.4亿消费者,年销售额超过2600多亿人民币,其体量在追赶阿里京东的路上狂奔。
才3岁,就能在规范度极高的美股上市,才3岁,就不守规矩,玩起30年前的江湖套路,这哪里是对3岁的你不公平,分明是“才3岁”的你的所作所为,已经让整个市场变得极为不公。
3岁时,再不按住你,等你浪子回头吗?
拼多多依靠社交媒体发迹,其实也有原因。自从有了自媒体,公众号遍地开花之后,谣言与小道消息便充斥在我们四周。中国人面对面说话用的都是省略号,到了网上,互相交流用的都是叹号了,而且至少要三个。
哪里都是“刚刚宣布!”哪里都是“马云出手!”哪里都是“ 重磅!华为超苹果!”一些自媒体善用煽情标题,所以人们看了之后就会变得亢奋、不理智。此时,再来一个“血拼”的拼多多,理智便进一步放下,冲动爬上了头脑,平和的心态荡然无存,对于“物美价廉”的冲击便招架不住了,尤其帮朋友“砍几刀”多么仗义。
所以,我们手机上的浮躁氛围,恰恰是拼多多们成长和裂变的土壤。
由拼多多进一步反思,我们这么多看似热闹、风靡全国的互联网产品,是真的创新吗?其实,连微创新、伪创新都不算。不论是外卖抑或单车,团购还是打车,只是借用移动互联网工具加上中国人口的大体量,再用资本之火硬把这壶水烧开,假如大家都烧不开,那就合并火力,整合壶中之水,继而成为该行业的巨无霸。这种模式,无非在形式上让你感到方便、快捷了一些,其实在本质上毫无科技含量。
即便是大红大紫的小米,IPO前去美国路演也遭到冷落,因为美国的高科技巨头实在太多了,科技独角兽更是不计其数。所以在老美眼中,小米公司哪里算什么高科技公司,无非还是玩商业模式的,无非把一些小厂商纳入自己的品牌供应链体系,再用同一个APP串起来,最后连最难缠的售后服务也省了,外包出去。
小米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什么滴滴外卖、美团打车了,技术门槛低的可以让竞争对手随便“跨界”。
靠体量、靠模式、靠伎俩就可以玩大,就可以上市,就可以成为明星企业家,谁还会闷下头搞真正的研发啊?这与长生生物一年用4.4亿元推广服务费“渗透”,研发投入仅1.2亿,账面上却还买了20亿理财产品的做法,不相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