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刘鹤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会议认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改革任务仍任重道远。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国企收入利润持续快速增长,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1–6月,国资监管系统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增加值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利润总额16508.9亿元,同比增长22.6%;上交税费总额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4%。
数据飘红,证明国企的效益在稳步提升,国企效益的提升,无疑为深化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国内外环境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又在促进着改革的加速。
近年来,国企改革一直没有止步,但由于国企改革关涉众多层面,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业绩提升的背后,也不乏改革推进未尽如人意的隐忧,国企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
就现象而言,国企的高杠杆是一个问题。由于融资相对便利,不仅使国企的杠杆率相对较高,而且部分国企纷纷进入地产等快钱领域,导致主业的竞争力下降;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展不太理想也是一个问题。混改向来被认为是国企改革的重头戏,但从近年实践来看,社会资本对混合所有制仍然存在不少顾虑,担心话语权有限不能享受同等权益。更有民营企业认为,即便是通过混合所有制获得了控股权,但仍可能面临从混合之后经营好的国有企业再度剔除出去的风险。
对上述现象有所了解之后,就能够理解这次国企改革会议的重点所在。
据媒体报道,本次会议确定了以下任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分层分类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中央企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信息公开打造“阳光央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加强党的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显而易见,以上任务是接下来国企改革的重点,实际上也是针对以往矛盾和问题的及时因应。
中共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曾明确要求,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毫无疑问,授权经营体制将成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牛鼻子”。
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激发国有活力,首先要坚持维护国有出资人的权益,以出资人为利益中心,规范出资人与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与此同时,在以出资人利益为核心的国资授权经营中,同样要避免行政化管理模式下“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国有企业接受经营权的完整度,又必须以建立健全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前提,在授权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国有资产流失和所谓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是对胆识和智慧的考验。
打造“阳光央企”之所以被列为国企改革的重点,意义正在于完善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不但是健全公司治理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确保改革不走偏的关键。混合所有制、职工持股、员工薪酬市场化……国企改革的方向值得肯定,但如何避免改革过程中的国资流失、少数人中饱私囊等现象,除了公开透明别无他途。从企业具体的改革方案到资产的评估定价、改革的决策程序和责任人,都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舆论、专门机构和企业职工的共同监督。只有把改革放在阳光之下,改革才能具有合法性,才会受到公众的欢迎和支持。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国有企业打造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充分激发和释放企业活力。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万华烟台工业园考察时表示,“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依靠改革做大做强,这是国企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