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2018    上海  杭州  成都  期货  推广  2022  充电 

温氏、牧原轻重模式PK 养猪巨头扩张提速

   日期:2018-04-21     来源:旁推网    作者:旁推网    浏览:62    
核心提示:  在猪周期下行期的2017年,温氏股份(300498.SZ)和牧原股份(002714.SZ)业绩上呈现出不同状态。前者净利润下滑超过40%,后者营收大幅增长80%。不过,从公司体量上来看,温

K图 300498_2

K图 002714_2

  在猪周期下行期的2017年,温氏股份(300498.SZ)和牧原股份(002714.SZ)业绩上呈现出不同状态。前者净利润下滑超过40%,后者营收大幅增长80%。不过,从公司体量上来看,温氏股份的营收和净利润依然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业绩不同的背后,是两大养殖业龙头企业运作模式的差异。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身处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划,这也决定了它们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样本。多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积极扩张仍将是养猪龙头企业的主要动作。只要能够保证资金链相对安全,它们就敢于做出扩张的选择。

  业绩分水岭?

  受猪价下跌影响,温氏股份2017年净利润下降逾四成。根据相关财报显示,2017年温氏股份营收556.57亿元,净利润67.51亿元,分别较2016年下降6.23%和42.74%。

  同为养殖龙头企业的牧原股份,在2017年营收上迎来了爆发。根据其财报显示,牧原股份2017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和净利润100.42亿元、23.66亿元,同比增长79.14%、1.88%。

  此前,在生猪价格达到顶峰的2016年,温氏股份净利润突破百亿元,高达117.89亿元。包括牧原股份在内的其他以养猪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同样赚得盆满钵满。

  “行情好的时候,大家都赚钱。行情差的时候,温氏股份与牧原股份在运作模式上的差异就会显现出来。” 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温氏股份采用的是“公司+农户(或家庭农场)”为核心的模式。根据养殖产业链管理中的技术难度、劳动强度以及资金、市场等资源配置情况,以委托养殖方式与农户进行合作。“该模式属于轻资产运营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温氏股份能够快速扩张,实现自身体量地增长。”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姬光欣对记者说。

  温氏股份在回应记者采访时也提到,“公司+农户”模式在土地、资金、环保、带动农民增收、精准扶贫等方面均有优势。

  2017年,温氏股份销售商品肉猪1904.17万头,同比增长11.18%。这一数字在国内养殖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模式,在猪周期下行期间,会加剧温氏股份的盈利压力。“温氏股份与合作农户签订合同,每年都会保证养殖户的利润空间。也就是说,即便是当下生猪养殖处于亏损状态,温氏股份依然需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分配给农户,以保证农户利润。这就加剧了温氏股份的亏损。”冯永辉表示。

  在业内,2016年被誉为“金猪年”,2017年被称为“银猪年”,2018年则是“铜猪年”。这意味着整个生猪养殖行业在2018年将迎来更加艰难的市场环境。

  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表示,“在与农户的合作过程中,温氏股份可以提供很多服务。在猪周期下行期间,大部分农户没有抵御猪周期的实力,选择与温氏合作将成为优先选择。同时温氏股份也可以实现自身的迅速扩张。”

  “今年预计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会超过上一年度,这些投资主要是用在生猪产能的进一步扩大。”温氏股份方面如此回应记者。

  相反,位于河南南阳的牧原股份则采用大规模一体化的重资产扩张模式,涉及原料采购、饲料加工、种猪选育、养猪生产到屠宰等环节。

  2017年,牧原股份加速扩张步伐,新成立的养殖板块全资子公司有41家,公司全年实现生猪出栏723.74万头,同比增长132.42%。正是扩张步伐地加快,牧原股份2017年迎来营收增长。

  “去年的生猪价格下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原股份的盈利能力,但因为其并不涉及对农户分利,且产能迎来爆发,所以该公司的财报相对好看。”冯永辉告诉记者。

  不过,冯永辉也补充道,如果市场行情持续走低,牧原股份的净利润同样会出现下滑。据牧原股份2018年一季报显示,该公司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80%。

  姬光欣还告诉记者,随着国家政策对环保要求的提升,生猪养殖的污染问题愈发受到重视,牧原股份频频设立诸多子公司,压力会更多。

  布局下游

  任何生猪养殖企业都在为熨平猪周期而努力。由此,温氏股份也在向下游产业链布局。

  目前,温氏股份拥有乳业制品、生鲜经营等业务。在2017年,温氏股份乳业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生鲜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33亿元,累计签约门店197间,已开业178间。

  不过,温氏股份新业务的体量与养殖业务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温氏股份的下游业务并不足以平抑猪周期带来的负面影响。” 姬光欣说。

  温氏股份谋求在下游的布局,并不排除通过收购手段实现快速扩张。

  “我们过去把更多资源投入到生猪数量的扩大上,今后将加大生猪屠宰加工业务的调研,积极寻找合适的机会建设屠宰加工厂,构建鲜冻品、熟食品的分销渠道,延长产业链,获取全产业链利润。并且,从上市至今,温氏股份一直在寻找并购重组的机会,实现自建场之外的产量产值的快速增长。”温氏股份方面回应称。

  马文峰向记者表示,“温氏股份通过收购的形式,既能实现下游业务快速扩张,也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且,温氏股份作为大的养殖集团,也可以对收购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生猪养殖企业的常规动作。雏鹰农牧(002477.SZ)在早年间即发力下游,推出雏牧香等系列产品。在2017年还联手沙县小吃,通过与其合作,希望打通公司的全产业链布局,丰富公司的销售渠道;天邦股份(002124.SZ)通过收购民生肉品,在江苏盱眙建立了屠宰加工中心,由此建立自有屠宰能力。同时推出猪肉品牌拾分味道,并加速市场拓展。

  相比而言,牧原股份并未有太多动作。该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仍是巩固公司在国内生猪品质方面的领先地位,使公司成为国内规模和技术领先的育种企业,并成为中国重要的优质生猪供应商。

  记者联系牧原股份总裁助理袁合宾和董秘办,并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对方回复。

  巨头的扩张逻辑

  积极扩张,几乎成为众多生猪养殖企业的规定动作。

  2016年4月,农业部发布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对于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国内一大批落后产能退出。与此同时,在猪周期下行期间,诸多个体养殖户逐渐会被淘汰出局。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国生猪长期以散养为主,目前规模化养殖有一定进展,但生产集中度仍很低。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伟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当前集约化养殖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规模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养殖模式,才能真正解决养殖企业势单力薄的情形,并同大的加工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

  数据显示,我国生猪出栏总数并未出现较大下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我国猪肉产量5340万吨,同比增长0.8%;生猪出栏68861万头,同比增长0.5%,生猪市场供应稳定并略有上升。

  这源于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的积极扩张。2017年,温氏股份与牧原股份在建工程同比增加85.44%和76.06%,均是因为发展规模扩大所致。

  从具体的生猪出栏量上来看,温氏股份以接近2000万头排在前列,牧原股份经过近几年的扩张,以超过700万头的数量位居第二。而由饲料领域跨界而来的正邦股份、新希望六合,同样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未来的规划,温氏股份提出到2019年年生猪出栏达3000万头,较2015年增加1000多万头;牧原股份在2018年计划出栏生猪1100万头至1300万头;新希望六合早在2016年初就曾发布公告称拟投资88亿元,通过3到5年时间,以“公司+家庭农场”等方式发展1000万头生猪,通过“技术托管和技术服务”形式覆盖2000万头生猪。包括雏鹰农牧、天邦股份等均有扩张之势。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积极扩张仍将是养猪龙头企业的主要动作。相对而言,牧原股份的重资产扩张模式对资金要求更高,而温氏股份迅速扩张的成本较低。不过,只要能够保证资金链相对安全,它们就敢于做出扩张的选择。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800910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