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利润王”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地产)步入颜建国时代后,有两点巨大的变化,一是规模提速,一是运营加码。
作为一家老牌央企,成本控制和融资成本的优势,使中海在净利润的表现上常年位居同行前列,但近几年规模增速落后于碧桂园、融创等新进房企。而在颜建国回归后,中海开始提速,去年以来在公开土地市场的表现相比以往,可谓“激进”。
在开发业务提速同时,中海还全方位转型做城市运营商,产业群涵盖写字楼、购物中心、星级酒店、物流等产业。其中场馆建设和运营是一大块,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及深圳“两馆”都是其运营的组成部分。
通过开发+运营而持续提升利润,是当前几乎所有大型房企一致的路径。中海也加入了这一角逐,在运营和租赁收入的赛道,竞争才刚刚开始。
规模提速
自去年元月颜建国担任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开始,中海地产在传统房地产开发业务上的规模,包括销售和拿地扩储速度明显加快,意图在规模和利润上双双实现快速增长。
中海2017年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集团收入为1660.4亿港元,毛利率32.9%,同比上升5.1%,利润率达24.6%。
颜建国在业绩会上提出2018年2900亿港元的销售目标,并强调:“有信心2020年实现4000亿港元销售(目标)”。
前五月,中海系列公司的累计合约物业销售约为1127.12亿港元,同比增长16.48%。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公布的《2018年1-5月房企销售排行榜》,中海地产1-5月销售面积位列同行第七。
而拿地方面,中海地产自去年以来,就一直保持相对“激进”的态势。
财报显示,2017年中海在内地的31个城市和香港买入了76幅地块,耗资1106亿港元。总楼面面积1741万平方米;权益建筑面积为146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0.8%。
3月份的业绩会上,中海方面表示,2018年将继续积极拿地,计划新拿地权益投资额港元1350亿元,同比增长22%。
申万宏源报告显示,中海今年一季度仍持续积极增加土储,共计新增17个项目,权益代价为280亿元,平均土地成本6229 元/平米(2017年为6501元/平米),土地支出占同期合约销售金额的比例维持在50%的水平。但公司在拓展城市布局时仍维持审慎态度,在2017年仅新进入4个新城市,且在2018年一季度未进入任何新城市。
中海地产公告显示,2018年前5个月共新收购土地183.11万平方米,耗资319.23亿元;在亿翰智库公布的《2018年1-5月中国典型房企新增货值TOP100》中,中海地产以774.8亿元位列十二。
申万称,截至3 月末,中海手持现金从2017 年末的1040 亿港元下降至925 亿港元,推动净负债率上升9 个百分点至36%,主要原因在于公司一季度继续致力于增加土储。
中金公司指出,中海资产负债表强劲,支撑逆周期扩张。截至2017年底,公司净资产负债率27.9%和平均融资成本4.27%均为业内最低。
加码运营
和同行一样,中海自身的定位也在发生转变。去年业绩会上,颜建国就曾表示,房企不应只满足住宅板块开发,而应是开发+运营综合服务商。中海的最新定位是,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
中海城市运营业务包括中海系甲级写字楼、购物中心、星级酒店、地铁上盖、城市更新与区域综合开发、旅游度假产业和物流产业。
2017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海商业地产已落成及在建商业项目中的投资性物业逾750万平方米,其中投入运营的商业地产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余大部分项目将在未来1-2年内陆续落成启用。
写字楼方面,据中海地产6月5日消息,中海地产创立的“COOC”中海商务品牌,目前持有运营和处于建设中的甲级写字楼突破70个,经营面积将超过600万平方米。
中海旗下综合型购物中心品牌“中海环宇城”,目前已在济南、南京、佛山、长沙等城市连锁运营。此外,中海还拥有10家星级酒店。
在场馆运营上,2012年中海地产以20亿元中标深圳市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两馆”。“两馆”是深圳市政府与中海地产携手,以BOT模式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 “公共项目建设运营”的一次创新。并于2017年对公众开放。
而在颜建国回归后的另一大举措,便是大大加强了与母公司中国建筑的联结,中海地产开始进入城镇化、产城融合领域。
中建旗下有专注于城镇成片土地综合开发、城市更新业务的中建方程,以及推进“产融结合”战略的中建资本及中建旗下各局等,通过与这些兄弟公司合作,中海地产获取项目资源更加多元化。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便是中海作为大股东,与中国建筑旗下多个子公司组成联合体投标的。这个项目,也有助于中海在产城开发方面的能力提升。
多元化运营的加码,让中海从地产开发时代的“利润王”,持续成为运营时代“利润王”的有力竞争者。
中金公司指出,中海的经常性收益稳健增长。通过租赁面积的持续扩张(2018-2020计划新增共310万平方米),公司目标2020年租金收入达到50亿港元(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9%),2023年达到100亿港元(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23%)。
此外,股权激励计划和母公司支持带动中长期可持续增长。股权激励计划覆盖超400位管理层人员。母公司中建在融资和拿地方面的支持(如棚户区改造项目)则有助于强化公司国有房地产开发商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