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上海  杭州  成都  期货  推广  充电  东莞  app开发 

携程杀熟事件背后:用户习惯被大数据出卖 重装软件仍受影响

   日期:2018-06-02     来源:旁推网    作者:旁推网    浏览:84    
核心提示:  5月27日午间,面对“大数据杀熟”疑云,携程在官方微博上予以澄清。携程方表示:经过内部调查,并未发现对使用同一账号,不同手机预定同酒店、同房型进行差别定价。“

  5月27日午间,面对“大数据杀熟”疑云,携程在官方微博上予以澄清。携程方表示:经过内部调查,并未发现对使用同一账号,不同手机预定同酒店、同房型进行差别定价。“网友看到的价差可能由于日期、支付方式、是否含早、取消政策、不同供应商等原因导致的不同。”

  大数据杀熟,即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

  5月28日,AI财经社分别用安卓、苹果系统两款手机,登录携程App预订同一酒店同一房型,未发现价格差异。

  然而,在商家信誓旦旦表示未杀熟的诺言下,消费者今后在平台上购物时,心里难免会对商家打个问号了。

  携程再回复

  携程又一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这次的原因是多位网友讨伐其利用大数据“杀熟”。

  5月27日,携程网官方微博发消息澄清,表示经过调查,携程并未对不同手机同酒店同房型进行差别定价。然而,不少网友表示并不买账。AI财经社选取其中两位,进行了采访。

  日历翻到四月初,清明节。林科和他的女朋友策划着一场踏春旅游。同所有年轻人一样,在旅游念头落地后的第一件事,林科打开了携程App预定机票和酒店。

  林科,所用手机型号为iPhone8 plus。点击208元的房间、下订单后,他发现自己账户余额不足,同时,担心再次预定无房间,林科打算让女友先预定下来,自己再转账。

  林科女友,所用手机型号为华为mate8。林科女友打开携程该酒店预定页面,发现同一房间,价格为198。

  “我当时没在意”,林科对AI财经社说,“看到携程的申明后,才意识到自己也是受害者。除了和女友手机型号不一样,我在携程上预定酒店的次数更多些。”

  被大数据“杀熟”的网友,各有各的故事。

  今年5月14日,在上海的小敏曾用携程订飞机票。她下单后,支付宝提示其扣款成功。然而,小敏突然收到短信说此订单无效。

  她致电支付宝,支付宝客服说钱确实扣掉了。与携程客服交流后,对方告知小敏订单取消原因不知,先把钱退还给她。

  再次订机票,小敏发现,同样的一张票涨价了。“前后不到半小时。虽然涨价不多,只是10元钱,但还是挺生气的。”小敏告诉AI财经社。

  事实上,携程的自证清白,并未完全赢得网友们的宽恕。诸多网友留言表示用不同手机订同一酒店,却是不同价格,或同个账号刷票多次,机票便上涨等遭遇。

  携程也注意到微博上网友的评论。5月29日,携程告诉AI财经社:“我们是考虑做个微博快速反应小组,针对在微博上投诉的消费者进行快速响应和跟进,增强与公众的沟通。如果大家留意,可以发现我们现在在一个一个解答微博网友的问题,不管是投诉还是吐槽。”

  在产品调整方面,“很多改进都在做。我们发现的不合理都会发到产品部,产品同事就会开始研究并做改进。最近我们正在研究、改进的是酒店产品设计复杂的问题,复杂表现在产品针对用户方面的服务,比如会员制度、优惠券领取以及产品标准等。”上述人士称。

  携程并非处在“大数据杀熟”舆论漩涡的第一家企业。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滴滴、百度糯米等商家都曾因同样的理由被用户声讨。网友“超级蝈”表示,由于经常在百度糯米上买票,自己办了电影卡。但是有一次他让朋友帮忙买票才发现,“我的原价显示的是30元一张,用影城卡是25一张。但是朋友没有影城卡、优惠券,显示的原价直接就是22元。”

  经常使用滴滴的网友Eric曾表示,自己和同事输入同样的出发点、同样的目的地后,价格却不一样。“我需付款52.1元,同事则只要46元。”

  今年3月,滴滴CTO张博和总裁柳青也回应称:“滴滴未用大数据杀熟,价格波动是受乘客实时定位、预估行驶里程、时长、路况等因素影响。”

  拆解“大数据杀熟”套路

  企业如何利用大数据杀熟?前百度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张汉宁向AI财经社介绍:“大数据能杀熟的基础是海量用户数据。企业一般会在后台抓取用户的消费记录,通过用户行为判断其偏好和消费意愿强烈程度。如果企业发现你是一个对价格不敏感的用户,就会调高价格,减少优惠比例。”

  数据分析师Jacky告诉AI财经社:“首先,通过你的基础属性数据判断你所在的用户群体、人群特征(如消费能力),通过你的行为数据判断你的偏好和消费意愿强烈程度。综合分析后,判断出你是谁,你现在要做什么,愿意付出多少代价去做。最后,企业根据精准的用户画像,去对消费能力高、消费意愿强烈的用户展示更多的价格、赚取更多的利润。”

  当问及如何反制大数据杀熟时,张汉宁说:“没有特别好的办法,用户的习惯是长期积累,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改的。用户的使用记录,都被记录在服务器上,卸载App是没有影响的。”

  数据分析师罗君豪介绍了几个防杀熟的方法,第一,用户可以进行一些伴随搜索,故意混淆AI,第二必要时关掉App数据许可,第三关掉定位许可,第四关闭Wi-Fi自动连接等。

  企业缘何“杀熟”?

  视界云的一名管理人员将“大数据杀熟”归结为很多企业的一种运营手段。

  “从用户运营层面来看,新用户的粘性较低,对价格更为敏感。如果平台希望将其很好的留存,成为其忠实用户,这就意味着平台需要多一些付出,让新用户薅更多羊毛的做法自然而然可以理解了。而老用户,意味着从某种层面上是忠诚的用户,粘性也更高,选购某种产品的时候对平台更看重,一般而言放弃了再三比较价格之后等再购买的操作。”

  然而,在发源地大数据创始人马建军看来,企业用“数据杀熟”的戏法太过愚蠢。

  “现实情境中,交情所建立的信任和信息交换的不便捷所导致的价格不透明性,是”杀熟“的前提。然而,在如今互联网交易情境下,人们交换商品价格和信息的便捷性比以往更高,负面消息的传播速度和对其的负面影响也大大提升,使用”杀熟这种手段很是愚蠢。

  同时,他表示,大数据只是一种手段和技术,它本身只是工具,杀熟和作恶的那些互联网公司和App。

  从法律层面看,《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大数据杀熟对消费者权益的伤害和用户隐私的侵犯。

  大数据杀熟的本质是资本利用大数据这一工具实行一级价格歧视,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0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实际上,对用户知情权,或者是消费者正当权益以及是否涉及隐私权的侵害,“杀熟”都很容易踩到法律红线。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浙ICP备18009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