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的发展越来越规范,退市制度也逐渐成为常态化,近日,上交所就发布了*ST吉恩暂停上市的公告,使其成为2018年第一起退市案例。
但让人意外的是,*ST吉恩退市的同时,也是三家基金公司旗下七只专户产品折戟之日。据悉,这三家基金公司分别为东方基金、长安基金、兴全基金,2014年总耗资60亿元参与*ST吉恩的定增,如今却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其实,专户产品也仅为通道,实际参与定增的则有多位资本市场大佬,比如福州首富陈发树就通过东方基金投资了1亿元,还有私募大鳄江苏瑞华投资的刁静莎,市场传言,其背后正是“涨停敢死队”鼻祖张建斌。但从*ST吉恩目前的严峻情况看,这些大佬的损失难以估量。
*ST吉恩成2018年首只退市股
5月22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对*ST吉恩(600432)做出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上交所表示,*ST吉恩在连续三年净利润亏损之后,2017年度净利润和期末净资产均为负值,且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根据规定,*ST吉恩将于5月30日进入退市整理期,股票简称将变更为“退市吉恩”,交易30个交易日,期满后5个交易日内将被摘牌,股票终止上市;在摘牌之日起四十五个交易日内,*ST吉恩股票可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股转系统”)进行挂牌转让。
根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03年9月*ST吉恩登录上交所,因为其是镍矿产业上市的第一家公司,故被誉为中国上市公司镍业“第一股”,“吉恩”品牌也被称为镍股“第一品牌”。在此氛围下,公司新股以4.66元发行,上市当天以8.50元开盘,最终收在10元上方,涨幅超过118%,成为当时A股市场表现最为出色的新股之一。
从2003到2007年的5年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也确实给力。从5800万元的年净利润起步,连续多年稳定增长,其中大部分年份都实现了超过100%的增速,到2007年,吉恩镍业的归母净利润已经飙升到8.6亿元,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成长型白马”。但从2012年开始,受世界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镍价一直在低位徘徊,吉恩开始亏损,从此走向了下坡路。
从2012年度开始,*ST吉恩的业绩出现亏损,当年亏损为2063.29万元。2013年虽然盈利9854.05万元,但是非经常性损益达到2.05亿元,扣非后的净利润仍旧亏损逾1亿元;2014年——2016年则开启连跌模式,分别亏损5.38亿元、28.7亿元、21.86亿元,先是因连续两年亏损,被*ST,之后因三个会计年度连续亏损,该公司股票于2017年4月28日停牌并暂停上市。2017年年报显示,吉恩净利润亏损高达23.63亿元。
不仅如此,自2016年8月份开始,*ST吉恩关于其及控股子公司债务逾期的相关诉讼公告便不断,其中不乏已诉未开庭、败诉等。*ST吉恩表示,截至2018年4月27日,已有渤海银行大连分行、招商银行深圳时代广场支行、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吉林省吉煤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15家贷款机构对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提起诉讼及采取保全措施,涉诉金额累计为46.16亿元(不包括无法计算的相关违约金、滞纳金和罚息等)。
从*ST吉恩的整体债务情况来看,截至去年年末,该公司短期借款约71.96亿元,长期借款9.08亿元,累计借款约81.04亿元,总负债合计约129.14亿元,借款金额占负债总额的62.75%;而该公司总资产128.24亿元,净资产为-1.98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100.70%。同期,该公司货币资金7.06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9亿元。这意味着,*ST吉恩面临着巨大偿债压力和偿债风险。
三基金公司七专户参与*ST吉恩定增四年难退出
2014年5月,*ST吉恩宣布定增申请获批,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偿还巨额债务。根据*ST吉恩当时的公告,2014年9月份,*ST吉恩实施了约60亿元的定增方案,以7.57元/股向东方基金、长安基金和兴业全球基金发行约7.93亿股,共计融资约60亿元,锁定期三年,到期日是2017年9月22日。东方基金、长安基金和兴业基金分别认购2.97亿股、2.97亿股和1.98亿股,认购金额分别为22.5亿元、22.5亿元和15亿元。
从*ST吉恩2018年一季报前十大流通股东看,三家基金公司的持股一直未变,具体涉及产品分别为,长安基金旗下的长安群英5号资产管理计划;东方基金旗下的东方基金定增优选1号资产管理计划、定增优选2号资产管理计划、定增优选3号资产管理计划;兴业全球基金旗下的中铁宝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刁静莎、张宇。以上七只基金专户的总持股数量已经占到*ST吉恩总流通股份的49.44%。
本月初,也就是*ST吉恩还在暂停上市期间,东方基金和兴业全球基金旗下专户发布减持计划。根据*ST吉恩5月9日的股东减持计划公告显示,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账户兴业全球基金-兴业银行-刁静莎和兴业全球基金-兴业银行-张宇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4811.1717万股。而根据一季报,这两只专户产品共持有*ST吉恩6605.02万股。
5月10日*ST吉恩还公告,如果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东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东方基金定增优选2号资产管理计划的最终委托人刘辉、文一涛、王斌和东方基金定增优选3号资产管理计划的委托人陈发树和陈焱辉拟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股份数量合计不超过4811.1717万股,而这两只专户产品持有的*ST吉恩股份也是6605.02万股。
其实,在去年4月28日,*ST吉恩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报收于每股6.74元,这一价格相比基金定增价7.57元已经下跌了11%,而进入退市整理期后,这些专户产品想要转让手中的股份,必然还要以更大的折扣才有可能转让出去,其亏损幅度已经无法估计。
根据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了解,在2014年时,定增市场非常火爆,上市公司纷纷选择定增作为扩张主业、跨界转型的主要方式。有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383家上市公司累计实施定增478次,累计募资达6820亿元,而2013年共有263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定增方案,募集资金规模达3463亿元。同时,在2014年上半年,镍价曾大幅上涨,并且创下两年新高,定增时,*ST吉恩的股价在16元附近,可见定增价格比市价便宜了一半,还是相当具有新引力的,更何况在2015年6月份,随着A股市场的火爆,该股股价上冲到每股25元,一时间,这些专户产品的盈利十分丰厚。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价格从此成为“绝唱”。
专户产品成通道亏钱者实为资本大佬
表面上看,和*ST吉恩一起沉沦的是三家基金公司的七只专户产品,但实际上这些专户产品只是通道,真实的资金则来源于多位资本大佬及理财产品。
首先,在这60亿元的定增资金中,有*ST吉恩关联方大连博融控股集团的18亿元。资料显示,大连博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分别通过长安基金专户和东方基金专户投资12.5亿元、5.5亿元参与了当年的定增,占定增总额的30%。
而大连博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目前还持有*ST吉恩第一大股东吉林昊融23.93%的股份,仅次于吉林国资委25.10%的股份,如果算上其定增的股份,大连博融持有*ST吉恩的股份已经超过了吉林国资委,成为*ST吉恩真正的大股东。可谁能料到,三年的限售期还没到,*ST吉恩就于2017年4月28日之后停牌了。
如果说大连博融参与定增还是意在上市公司实际经营的话,那其他几位投资者就纯属想分一杯镍价上涨的羹了,这其中包括资本大佬陈发树,其通过东方基金投资了1亿元。2018年3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18胡润全球富豪榜》,新华都实际空人陈发树以超过350亿元的财富位列福州第一。
与其同样通过东方基金投资的还有自然人刘辉、文一涛、王斌、陈焱辉,每人均为1亿元。另外还有北京中永联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2亿元,以及中国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银智富理财计划2014-127-HQ和2014-128-HQ的7.5亿元、2.5亿元,认购投资者共673名。
来源:吉恩镍业非公开发行股票相关事项公告
而据报道,中银智富理财计划2014-127-HQ的期限为364天,中银智富理财计划2014-128-HQ的期限为546天,投向均为博时资本-铂安13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银行存款、债券等金融产品。
博时资本-铂安13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合同条款显示,委托人为中国银行吉林分行,产品预定存续期为48个月。也就是说,中国银行用存续为1年和1年半的理财产品投进了存续期为4年的基金专户产品,存在银行理财期限错配的情况。上海天恒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则通过长安基金投资了10亿元。
来源:吉恩镍业非公开发行股票相关事项公告
另外,刁静莎、张宇、上海金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则通过兴业基金投资了4亿元、1亿元和10亿元。
来源:吉恩镍业非公开发行股票相关事项公告
刁静莎为市场牛散,曾动用数亿资金申购新股。据报道,刁静莎并非纯粹的个人投资者,而是私募大鳄江苏瑞华投资的一名员工,其资金也是公司的。而江苏瑞华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为张建斌,也是一位资本市场大佬,其首创“趋势交易”,当年的“涨停敢死队”据传也是学习张建斌的模式。
根据相关规定,*ST吉恩将于5月30日进入退市整理期,除特殊情况外,股票价格的涨跌幅限制为10%,交易期限为30个交易日,期间的全天停牌不计入退市整理期,但累计停牌不得超过5个交易日。在退市整理期满后,上交所将在5个交易日内对*ST吉恩股票予以摘牌,被摘牌后,其股份将转入股转系统,四十五个交易日内可以挂牌转让。
对于*ST吉恩退市后能否重新上市,根据《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实施办法》规定,公司退市后如申请重新上市,应在其股票进入股份转让系统转让之日起届满12个月;此外,还需要满足一些条件,主要包括公司股本总额、股东分布、无重大违法行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盈利、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现金流量、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期末净资产、最近三个年度的审计报告、最近三年公司主营业务等方面的要求。不过,目前鲜有公司在A股市场退市之后重新在A股市场上市的案例。